小米准车主面临尾款支付”通牒”:2万定金不退引争议
30天付款期限引发车主集体维权
近日,小米汽车被曝出在车辆未交付的情况下,向准车主发出”30天内支付尾款”的通牒,否则将没收2万元定金。这一行为迅速引发广泛关注,400多位小米SU7 Ultra准车主已组建维权群,部分车主甚至已提起诉讼。
据了解,这批收到”尾款通牒”的准车主主要集中在”挖孔版”SU7 Ultra车型。高先生作为维权群群主向媒体透露,已有车主因未在期限内支付尾款而损失定金。小米方面解释称,这是为了”确保交易的正常推进和稳定性”,但车主们显然不买账。
先付款后验车违背行业惯例
“为什么不能先验车再付钱?”这成为众多准车主共同的疑问。按照汽车销售行业惯例,车主通常是在车辆下线、即将到店时才被通知支付尾款,甚至可以到店验车后再付款。而小米汽车此次要求准车主提前数月支付全款的行为,显然打破了这一惯例。
小米客服解释称:”我们和油车的销售模式不一样,车辆在生产经过中就会通知支付尾款,这是为了方便后续提车。”但法律专家指出,如果商家坚持要求先付款再验车,消费者有权拒绝这种不合理的要求。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劲表示,这种行为可能构成不公平交易行为。
“霸王条款”还是合理要求?
小米汽车的购车协议显示,公司有权随时通知用户支付余款,未按期支付将构成违约。对此,维权车主高先生直言:”这是霸王条款!”他认为,正常情况下订车只会签署预售协议,提车时才签正式合同,而小米却要求消费者提前签订正式合同。
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指出,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强制交易。如果条款减损了消费者合法权益,很可能构成法律上的无效约定。目前,部分维权车主已向法院提起诉讼,但小米方面提出了管辖权异议,案件进展仍有待观察。
虚假宣传争议加剧信赖危机
这场”尾款通牒”风波背后,还隐藏着更深层的信赖危机。部分SU7 Ultra车主发现,宣传中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并无实际空气动力学功能,质疑小米涉嫌虚假宣传。虽然公司曾承诺给出解决方案,但数月过去难题仍未解决。
随着事件持续发酵,小米汽车怎样平衡销售策略与消费者权益保护,将成为考验其品牌信誉的关键。对于广大准车主而言,2万元定金是否能够保全,车辆最终能否按约交付,这些难题都牵动着他们的心。这场风波最终将怎样收场,我们拭目以待。